谢切诺夫大学分享校企合作经验

从工业实验室到产业联盟:谢切诺夫大学在“优先医学院”论坛分享校企合作新模式

实现技术领先的路径探索、校企合作的高效模式构建、面向未来的医疗人才培养——这些关乎俄罗斯医学教育发展方向的核心议题,在9月25日至27日乌法举办的全俄“优先发展的医学院”论坛上引发了深入讨论。来自全国70余所医学院校的代表、产业合作伙伴及政府机构齐聚一堂,共同描绘医学教育的未来图景。

实践导向:打通产学研融合的最后一公里

论坛期间,百余位专家通过20场专题会议、圆桌讨论和研讨会,分享了医学院校创新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社会中心代理主任康斯坦丁·博戈诺索夫指出,医学院校最重要的成果在于实践导向项目的落地。这些项目通过引入大型医疗制药企业的专业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这也正是新版“优先2030”国家项目的核心目标。

俄罗斯卫生部医学教育与人力资源司司长阿尔乔姆·纳尔科维奇强调,当代医学院校需完成五大使命:推动医教协同(这一趋势在医学领域已持续数十年)、实现进口替代与技术领先、培养医生的多元能力、深化产业合作,以及最关键的一环——为地区医疗体系输送高质量人才。

开放创新:大学作为医疗产业的“接入窗口”

“没有深度合作,技术领先就无从谈起。”谢切诺夫大学科技发展副校长瓦迪姆·塔拉索夫指出,现代大学应成为医疗产品市场的接口平台。该校整合医学、科学与工程领域的专业优势,为行业提供全链条服务。过去三年间,大学已完成450余项国家研发中心委托的合同项目。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临床资源——健康科学中心的专家团队、临床医生、教授以及充满活力的青年人才。”塔拉索夫副校长解释道,“通过联动生物医学科技园与企业资源,我们正在将工程中心、科研院所的技术成果转化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这应当成为与临床服务、医学教育并重的第三大支柱业务。”

机制创新:构建研发转化的生态系统

为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谢切诺夫大学建立了完整的成果转化支持体系。据副校长介绍,学校新设立的项目生产中心将专门推进细胞治疗产品的临床应用。“我们已构建从细胞技术研发到临床实践、医生培训的完整闭环,获得生产许可后即可在特批范围内开展运营。”

在战略规划方面,大学与莫斯科国立经济学院联合开发了独特的预测模型,可精准识别未来社会疾病治疗的重点科研方向。“我们的目标是到2036年,使谢切诺夫大学跻身全球生物医学类高校前十强。”塔拉索夫副校长充满信心地表示。

协同共进:打造医疗技术创新共同体

“单打独斗无法实现高质量变革。”转化研究项目管理总监奥克萨娜·叶夫塞耶娃强调。她介绍了大学与企业合作的多元模式:共建产业实验室研发创新药物与检测系统,通过工程中心开发医疗设备,更作为联邦医疗技术工业集群的发起方,推动全行业高科技项目的落地。

范式革新:以技术平台重构医学研究逻辑

谢切诺夫大学发展办公室主任安娜·马祖连科分享了学校的科技发展三原则:“首先突破传统疾病分类框架,转向平台化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技术可应用于多种疾病治疗;其次坚持世界级研究标准;最后建立跨学科流程,通过项目制学习、数字化升级和身份认同建设,回应新一代学生需求。”

关于身份认同这一议题,乌法国立石油技术大学校长奥列格·鲍林与谢切诺夫大学展开了深入对话。马祖连科主任指出:“认同感源于大学提供的发展机会。我们的学生可使用世界级科研设施开展创业项目,教职工能全程参与创新成果转化。今年设立的‘谢切诺夫教授’称号,正是为了表彰那些建立卓越团队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的学者。”

这场论坛清晰传递出俄罗斯医学教育的变革信号:通过深化校企合作、构建创新生态系统、重塑人才培养模式,正加速迈向全球医疗科技前沿阵地。